医疗事故篇 |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全解析

协商:解决纠纷的首选项

当医疗事故发生后,医患双方往往期望能以平和、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协商便成为了首选路径 。在协商时,主体通常是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机构的代表 。患者或家属应清晰、准确地表达自身诉求,包括对医疗事故经过的看法、认为医疗机构存在的过错之处,以及期望获得的赔偿方式和金额等 。

若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各项内容,确保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部分情况下,为增强协议的公信力,还可考虑办理公证或寻求律师见证 。此外,还应将协商结果上报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鉴定:真相的探寻

当医患双方对医疗事故的性质、等级、责任等关键问题存在争议,难以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时,医疗事故鉴定便成为揭开真相的关键一步 。

医疗事故鉴定的启动,主要有三种情形 。

一是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即双方一致同意将争议提交给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

二是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当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若认为需要进行鉴定,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

三是在诉讼过程中,法院根据案件审理需要,依法指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

关于鉴定机构的选择,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通常由各地区县级医学会负责组织实施 。若当事人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由省级医学会承担这一职责 。

在进行鉴定前,需准备一系列材料,包括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检查报告、手术记录等)、相关实物(如疑似引起不良后果的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患者的身份证明等 。这些材料对于鉴定机构准确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至关重要 。

鉴定机构依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医疗事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最终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明确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事故等级以及责任程度等 。

 

诉讼:最后的保障

 

若协商、鉴定等方式都无法妥善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患者或家属可选择向法院起诉,借助法律的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道坚实保障 。

向法院起诉需满足一定条件 。首先,要在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医疗事故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从患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若患者在医疗事故发生后一直处于昏迷等无法认知自身权益受损害的状态,诉讼时效期间从其恢复认知之日起计算 。

在确定管辖法院时,一般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患者或家属需撰写起诉状,起诉状应详细陈述医疗事故的经过,包括就诊时间、地点、诊疗过程等;明确造成的损害后果,如身体损伤情况、功能障碍程度等;清晰阐述诉讼请求,即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的具体责任,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损失,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如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费用清单、证人证言等 。

准备好起诉材料后,将起诉状及证据提交给管辖法院,并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 。法院经过审理后会作出相应判决 。若患者胜诉,而医疗机构未按照判决履行赔偿义务,患者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

 

证据收集:胜诉的重要依据

 

在医疗事故维权的征程中,证据宛如照亮前路的明灯,是胜诉的关键所在。病历作为医疗过程的原始记录,详细记载了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等关键信息,必须确保其完整性与准确性 。检查报告则直观呈现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为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得当提供有力依据 。费用清单清晰罗列每一笔医疗支出,让费用的合理性一目了然 。

务必及时收集这些证据,以防证据的缺失或被篡改。一旦发现医院存在拖延提供病历等情况,要果断采取措施,如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借助行政力量督促医院履行义务,确保证据的顺利获取 。

 

 

首页    越一普法    医疗事故篇 |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全解析